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年4月24日      阅读:9351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代写论文走向市场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应在明确近几年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推进西部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从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基本格局来看,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过剩”程度,当前面临的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是观念的错位,结构的失调,渠道的不畅通,其实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基层指多种组织中最下层的一级。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的管理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调查及分析

1.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扶持   

中组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的地方项目。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小额担保贷款和收费优惠政策,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及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对毕业生到乡镇服务期间实行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毕业生两年服务期满后,在公务员考试、报考研究生方面优先录用等。有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扶持基层就业项目,如甘肃省择优选拔了数百名特困生和“长线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湖北省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江苏省实施的支援苏北计划,等等。

2.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实践

 同时,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地域性仍然较强,据新华网2004年2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选择地,只有3%的人选择投身西部。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也少,因而普遍不愿到贫困地区及县乡镇村就业。

3.中小企业接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顾虑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许多中小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一个培训、实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安心工作,刚培养好就跳槽,很多中小企业不愿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宁愿到人才市场寻找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导致就业渠道更加不畅通。

4.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态度

高校毕业生对民营中小企业虽已有一定的认同,但态度并不坚决,更热衷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或民营大企业,而把中小企业作为择业的第二选择或到大企业的跳板。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发展前景不乐观等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流失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从农村考进大城市的学生也不愿返乡就业,认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同时又由于在创业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返乡创业中也极有可能再次面临失业。

5.就业渠道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影响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也制定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上的障碍,人为地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接受专科毕业生,也不予办理相关就业手续,难以落实人事关系;部分乡镇基层经费紧张,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对大学生需求动力不足;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自主创业的资金条件无法满足;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市场配置毕业生机制的失灵,社会基层就业渠道的不通畅,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1.加大调控力度,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切实消除障碍。各级政府要加大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当放弃地区流动的户籍、档案划转等种种限制,废除所有限制高校毕业生流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保护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切实推行“无障碍”就业,减少就业歧视,提倡公平的就业竞争,真正打通大学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县乡镇村等基层就业的渠道,为基层吸纳高校毕业生创造制度保证。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等手段,安置部分毕业生,缓解贫困地区急需高校毕业生但地方财政又无力负担、“用不起”毕业生的矛盾。二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数额与其扶持政策挂钩,如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运作机制,发展无形就业市场,强化人才市场的配置功能,建立基层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网络,畅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信息通道。

(2)完善激励机制。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向自愿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如,对贫困生适当减免学费,用适当比例的奖学金奖励那些自愿到基层就业并服务一定年限的大学生。鼓励高校有针对性地转让科研成果,政府适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让高校毕业生带着科研成果下基层,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到基层有用武之地,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彻底摈弃重地位、重名利的观念,树立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回报社会的意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高校可以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就业实习基地,通过组织、安排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到贫困地区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加主动与基层、用人单位的接触机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社会,了解基层,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适应经济多元化的要求,积极选择到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实现多元化就业,在实践中规划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完善保障体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合同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制止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人单位不签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临时性大量使用实习生等问题的存在。对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跨地区就业等灵活形式就业的毕业生,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对到贫困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工资补贴,解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后顾之忧。

4.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Copyright © 2002-2024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